查看原文
其他

威廉·克莱因与朱宪民: 多年后的偶遇, 他们相同又截然不同

馆馆 成都当代影像馆 2022-12-25


2022年11月20日成都当代影像馆的下沉展厅区中,威廉·克莱因中国首展和朱宪民个展将正式向公众开放。


2022年初冬的成都当代影像馆,相邻的展厅、风格迥异的作品。两位久负盛名的摄影家在此,用作品无声的向彼此、向大众讲述着自己多年来在摄影上的创作与“固执”。


可在他们刚成名之时,他们都是一样的人,一样因拍摄家乡而成名的人;一样被质疑、被批判、被否定的人。




■ 那会儿他们都三十岁,他们的家乡让他们名声大振

1954年,当过二战士兵又在法国学习过绘画的克莱因回到美国,开始拍摄自己的家乡 —— 纽约。那些作品里记录了纽约这个繁华明艳大都市下的恍惚与狂欢,见证了纽约生活的坎坷与疯狂。30岁的克莱因,毫不含蓄的将这些用黑白、模糊、粗颗粒所呈现出的混乱甩到所有人的脸上,并为画册起名为《Life is Good & Good for You in New York》 —— 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


1957年,因为这些作品纳达尔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威廉·克莱因。 



©威廉·克莱因 

©William Klein



1961年,18岁的朱宪民从一接触到摄影起,就下决心要成为一名记者。在照相馆当过学徒,进制片厂拍过剧照,在吉林省戏曲艺术学校毕业后终于进入《吉林画报》当了一名记者。1979年因成绩突出被正式调到北京后,开始拍摄北京和家乡为主要题材的摄影作品。那时他36岁,改革的大潮和商品经济让整个中国都开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强烈的创作欲让朱宪民回到故乡山东。家乡依旧质朴,城市的迭起、经济翻腾的欲望并未蔓延至此。厚重老木船上挤满劳作的人,黄沙漫天的石板上孙儿巴望着祖父手里的搪瓷大碗。他用相机记录下传统与童年的印记,记录下变革社会中沉默的普通人。


他的镜头里,高速变化的时代下质朴余存。 



©朱宪民, 民以食为天, 1980年




威廉·克莱因与朱宪民很相似。他们都在外经历与游荡过异乡,又用相机和脑海中的印记“再塑”故乡。他们大为不同,一个直白的记录着精致都市下街头的暴力与狂欢;一个真挚的记叙了故土黄河岸的质朴与真诚。





■ 旁门左道 离经叛道


威廉·克莱因是一个怪异的人。20世纪50年代,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的“决定性瞬间”理论主导着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。人人都持着50mm镜头,强调着精准构图。克莱因拿着广角和长焦镜头,运用着自然光和运动模糊。他作品中模糊、变形、粗颗粒和强烈的黑白反差,呈现出了全新的视觉语言。他的作品颠覆了主流的审美理念,他的艺术风格过于前卫。


评论家们在报纸上称他的作品为:街头垃圾。


 

©威廉·克莱因, 四个头, 1954年
©William Klein, 4 Heads, 1954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1970年代的中国,摄影作品是日常宣传的重要媒介。中国摄影界的内容创作几乎都是“公式化”的。所有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规定模式化,照片的色彩明艳、人物的肢体僵硬。朱宪民却拿着长焦镜头,顺着黄河流域,随性的拍下风尘仆仆的农民、热闹的集市。他尝试着在刻板化的大环境中,向大众提供些许“真实”的慰藉。朱宪民先生用半个世纪拍摄以农民为主体的四代中国人的变化,为他们提炼和塑造出真实的集体群像,在生活底色上透现强烈的生命质感,让人们从“这一个”、“那一群”的普通人身上体验和认读中国的历史变迁。


冒着政治风险,脱离当时的主流意识,实在是“旁门左道”。 



©朱宪民, 渡口, 1980年


时至今日,威廉·克莱因对图像观念、图片性的改变早已受到认可;朱宪民记录黄河沿岸的作品是那个变革时代的中国最具真实性、艺术性的历史文献。



11月的初冬在成都当代影像馆里,两个临近的展厅中,他们的作品在无声的交流。向彼此对话着,他们是如何在大潮流下突破性的建立出自己的独特叙事;如何创造出了一个全新审视社会的方式;又都是如何“固执”的,以自己的方式年复一年的进行着纪实摄影的创作。





*威廉·克莱因(William Klein),1926年,威廉·克莱因生于美国纽约,成长于曼哈顿街区。结婚后搬到了巴黎,进入费尔南德·莱格(Fernand Léger)的工作室。1951年,他前往意大利,在探寻建筑和电影的过程中爱上了摄影。1954年,他结识了《Vogue》杂志的艺术总监亚历山大·利伯曼(Alexander Liberman),遂开始拍摄时尚照片。1956年,他在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《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——威廉·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》(Life Is Good And Good For You In New York: Trance Witness Revels),1957年获得了纳达尔奖。1980创作出了首批手绘底片印样。1999年,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《弥赛亚》(Le Messie)获得了法国国家大奖。2002年,应欧洲摄影博物馆的邀请,举办了大型展览《巴黎+克莱因》(Paris + Klein),并出版了同名随展摄影集,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2005年,他出版了《吉普赛》(Romani)一书,同年12月,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大型回顾展。2005年至今,他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并出版了多本摄影集2018年,在好友钟维兴的推动下,威廉·克莱因与法兰西艺术院共同创立了威廉·克莱因摄影奖,每两年一届,2021年,第二届威廉·克莱因摄影奖颁给了安妮·莱博维茨(Annie Leibovitz)。威廉·克莱因于20229月在巴黎与世长辞。


*朱宪民,1943年生于山东省范县。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、纪实摄影奠基人之一。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,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。1963年开始拍摄以家乡和北京为主的摄影作品,后逐渐坚定艺术追求,以黄河中原、普通百姓为创作主体。1988年创办《中国摄影家》杂志;自1989年出版摄影集《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》始至今已出版大量个人摄影专辑,其中具代表性的有:《黄河百姓》、《中国农民》、《时代映像》、《躁动》……其内容涉及黄河流域、珠江三角洲流域、松花江流域和长三角流域、中国各城市、少数民族地区,还涉及美国、日本、苏联等地的内容。八十年代至今朱宪民个人摄影作品曾于国内外各大城市、博物馆及艺术节举办主题展,其作品被中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、瑞士等多国艺术机构收藏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被授予“共和国艺术学科奠基人”称号。2020年获评中国摄影十大功勋人物。

- 文/何小雨 -









成都当代影像馆

CHENGDU

CONTEMPORARY

IMAGE MUSEUM



成都当代影像馆于2019年4月27日正式开馆,坐落于成都北三环内、府河河畔,位于国内首个以摄影为主题的公园——府河摄影公园的核心位置。摄影公园占地面积150亩,影像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,拥有6个专业展厅、1个学术报告厅、1个专业影像图书馆以及多个公共教育空间。作为专注于当代摄影及影像艺术的文化机构,成都当代影像馆与全球著名的影像艺术机构紧密合作,致力于高品质的影像艺术展览、有深度和高度的学术研究以及公众视觉修养、审美教育的传播和普及。致力成为观测中国影像状态,促进国内、国际交流与对话,推动艺术与学术生产的专业影像美术馆。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